查看详情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顺觉无相的博客

如来常恒,无有变易!隐显无相,根理寂灭!体用不二,无有爱憎!

 
 
 
 
 
 
心情随笔列表加载中...
 
 
 
 
 
 
 

福建省 福州市

 发消息  写留言

 
本性常清净! 不净不能损!隐显无相, 根理寂灭!体用不二, 无有爱憎!
 
近期心愿了了见佛性! 旋吾倒闻机 ,反闻闻自性 ,性成无上道 ,圆通实如是!————弃生灭, 守真常! ——知幻即离! ——念起, 不随! 居一切时不起妄念, 于诸妄心亦不息灭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 ,于无了知不辩真实 ,如是随顺觉性。
人生格言 ——同流不合污, 和光不同尘, 润物细无生!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博客等级加载中...
今日访问加载中...
总访问量加载中...
最后登录加载中...
 
 
 
 
 
 
 
模块内容加载中...
 
 
 
 
 
 
 
 
 
 
 
网易云音乐 曲目表歌词秀
 
 
 
 
 
 
 
 
 
 
 
 
 
 
 
 
 
 
列表加载中...
 
 
 
 
 
 
 
博友列表加载中...
 
 
 
 
 
 
 
 

[置顶]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2010-8-12 14:57:54 阅读1174 评论10 122010/08 Aug12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大佛顶·首楞严经》

唐·天竺·沙门·般剌密帝·译

乌长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

菩薩戒弟子·前正議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筆受

观音如来 注解         《楞严经简介》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想听闻

作者  | 2010-8-12 14:57:54 | 阅读(1174) |评论(10) | 阅读全文>>

如来为诸有情,起于大悲,有三十二种!

2017-9-12 21:39:02 阅读325 评论0 122017/09 Sept12

佛言:“ 善男子,云何如来大悲。?”

“善男子,如来成就大悲,有三十二种。能于十方无量无边一切世界诸有情中,起于种种大悲,不可思议。云何三十二种大悲?”

一者;一切诸法,皆无有我;有情不信,诸法无我。是故,如来为彼有情,而起大悲。

二者:一切诸法,无实有情;众生自谓,有实有情。是故,如来为诸有情,起于大悲。

三者:一切诸法,无实命者;有情谓言,有实命者。是故,如来为诸有情,而起大悲。

四者:一切诸法,无补特伽罗;有情执有,补特伽罗。是故,如来为诸有情,而起大悲。

五者:一切诸法,无实体性;有情执法,实有体性。是故,如来为诸有情,而起大悲。

六者:一切诸法,无实处所;有情执著,有实处所。是故,如来为诸有情,起于大悲。

七者:一切诸法,无实执藏;有情妄执,有实执藏。是故,如来为诸有情,起于大悲。

八者:一切诸法,无我我所;有情执有,实我我所。是故,如来为彼有情,起于大悲。

九者:一切诸法,无实主宰;有情妄执,有实主宰。是故,如来为诸有情,而起大悲。

十者:一切诸法,无实事物;有情妄执,有实事物。是故,如来为彼有情,起于大悲。

十一:诸法无生,有情妄执,诸法有生。是故,如来为诸有情,而起大悲。

十二:一切诸法,无起无灭;有情妄执,有起有灭。是故,如来为诸有情,而起大悲。

十三:一切诸法,无有杂染;有情妄执,实有杂染。是故,如来为诸有情,而起大悲。

十四:诸法无贪,有情起贪。是故,如来为诸有情,而起大悲。

作者  | 2017-9-12 21:39:02 | 阅读(325) |评论(0) | 阅读全文>>

八圣道分品第八

持世,何谓菩萨摩诃萨善能知道?菩萨摩诃萨安住道中。

何等为道?所谓八圣道分: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持世,何谓菩萨摩诃萨名为行八圣道分?何谓名为得八圣道分方便?

菩萨摩诃萨得正见,安住正见,为断一切见,故行道;为断一切诸见,故安住于道,乃至断涅槃见、佛见。何以故?

持世,一切诸见,皆名为邪,乃至涅槃见、佛见。破坏一切贪着诸见故,名为正见。

又,无诸见、无取诸见,不念、不贪着、不缘、不行、不分别一切诸见,是名正见。

以是正见,为见何等?见一切世间虚妄、颠倒、为诸见所缚,如是见时,名为安住断一切见。于是正见,亦不念、不见、不贪着、分别乃至涅槃见、佛见,为不起一切见,故行。

云何为正见?一切法寂灭。念相不生不灭,同于涅槃。如是,亦不念、不分别是一切法,不念、不分别不现在前。不正不邪、不取不舍,是名出世间正见。何故名为出世间正见?是人不得世间、不得出世间,度世间已,无所分别,是故,名为出世间正见。正见者如知见世间,出世间亦如是。是人不复分别是世间、是出世间?断诸忆想分别,名为出世间正见。是人不见邪、不见正,断一切心所念,名为正见。

又,正见者,于诸法中更无差别,是故,说名正见。

又,正见者,如实知诸邪见义。

又,正见者,观诸邪见即是平等,是名菩萨摩诃萨安住正见。

持世,菩萨摩诃萨住正见中,如实知正思惟。作是念:一切思惟皆为是邪,乃至涅槃思惟、佛思惟,皆是邪思惟。何以故?断诸分

作者  | 2017-6-16 21:36:55 | 阅读(325) |评论(0) | 阅读全文>>

《佛说如来智印经》

一名《诸佛法身经》

僧祐录       失译人名       开元附刘宋录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三万亿,皆得陀罗尼,住空、无相、无愿三昧无著法门,得陀罗尼门,知一切众生诸根具足及不具足,又知众生一切所行。

  尔时,世尊即入佛境界三昧,无色无执,无示无形,无施设,无根本,无变无得,无我无主,无作无不作,无来无去,无住,无攀缘,无为非为,非相应非不相应,无心非心行,非实非不实,非在非近,非离诸法。

入是三昧时,不见如来身及身相,不见心及心相,不见衣不见坐,不见所坐,不见行,如是三昧,生诸功德,是佛境界。即于此定放大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于此世界日月星辰,妙宝神珠、火光电曜、天宫、释宫乃至梵宫光悉不现。

如来三昧力故,三千世界闻众妙香,无有余天闻光香者,一切世界中间幽冥之处,佛光普照,莫不大明。斫迦罗山、摩诃斫迦罗山、须弥山王及诸名山,其中众生不见本相。尔时,三千大千世界,七宝罗网弥覆其上,现希有相;一切世界生奇妙华,迦兰陀竹园及耆阇崛山,通为一会,坦然平正,生千叶华,大如车轮,华上皆有七宝罗网,庄饰严丽,垂布如云;摩竭提界,皆悉柔软,如迦陵伽衣。

尔时,东方恒沙世界诸佛,告万阿僧祇菩萨,皆一生补处:“汝往娑婆世界,其国有佛,名释迦牟尼如来、应供、正遍知,当说入一切佛境三昧,名如来智印,佛今入此

作者  | 2015-6-14 21:51:07 | 阅读(485) |评论(1) | 阅读全文>>

《大方广宝箧经》卷上 下、 《文殊师利般涅槃经》

2015-2-20 10:21:44 阅读438 评论2 202015/02 Feb20

《大方广宝箧经》    卷上

刘宋   天竺 三藏法师        求那跋陀罗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陀林给孤穷精舍,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五千。尔时,世尊住迦利罗华园场上,菩萨、声闻、大众围绕,而演说法。尔时,文殊师利童子,与五百菩萨、释、梵、护世恭敬围绕,往世尊所,至已,顶礼佛足,绕七匝已,却坐一面,及菩萨眷属亦坐一面。

尔时,文殊师利童子白世尊言:“今日如来为说何法?随次续说,勿令断绝!”

时,大德须菩提语文殊师利:“世尊先为声闻说法。文殊师利,我今请汝说菩萨法。”

于时,文殊师利童子语须菩提:“大德,今用菩萨法,为大德须菩提、一切声闻、及与缘觉、非菩萨法器。”

须菩提言:“文殊师利,唯愿演说!诸器众生,自当听受。”

文殊师利童子报言:“大德须菩提,汝今能知,是佛法器及非器耶?”

须菩提言:“文殊师利,我等声闻,因他声解。岂能得知,是佛法器及非器乎?文殊师利,我请汝说,是佛法器、非佛法器!”

文殊师利言:“大德须菩提,诸入正位,皆是非器,已为法界所系持故;若观法界,而不舍放一切众生,不堕正位,不共结住,如是等人,是佛法器。

复次,大德须菩提,若到学法、无学法界,为所缚者,舍一切众生,焦然结缚,心生疲倦,怖畏三界,乃至一念不乐,住结,是等名为非佛法器;大德须菩提,若有能尽未来际劫,发大庄严,不怖不畏,行三界行,不为三垢之所染污,于生死中,起园观想,欲乐、诸有,不集有行。如是等人,名佛法器。

作者  | 2015-2-20 10:21:44 | 阅读(438) |评论(2) | 阅读全文>>

《相续解脱地,波罗蜜了义经》

刘宋    天竺 三藏法师   求那跋陀罗 译

  如《相续解脱经》说:

观世音菩萨白佛言:“世尊!菩萨有十地。所谓欢喜地、离垢地、明地、焰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佛地第十一。此诸地几种清净摄?为有几分?”

佛告观世音菩萨:“有四种清净,十一分,摄此诸地。观世音,悕望清净摄初地,增上戒净摄第二地,增上心清净摄第三地,增上慧净、增上上上妙净摄第四地乃至佛地。是四种净摄彼诸地。

云何十一分?

观世音,解行地菩萨有十法行,善修习菩萨解脱忍,度此地已,菩萨超升离生,彼分满足;

而未能于微细犯戒行正知住,此则分不满足,为满足故,方便进求,到已满足;

而未能具足世俗三昧正受,及满足闻持陀罗尼,此则分不满足,为满足故,方便进求,到已满足;

而未能如所得菩提分法数数修习,亦未能舍正受、法爱心,此则分不满足,为满足故,方便进求,到已满足;

而未能观察真谛,不能舍一向背生死、向涅槃意,行方便摄修菩提分法,此则分不满足,为满足故,方便进求,到已满足;

而未能现前观诸行生,多住厌离,多住无相,此则分不满足,为满足故,方便进求,到已满足;

而未能多住不断无间、无相、思惟,此则分不满足,为满足故,方便进求,到已满足;

而未能舍离无相有行及得相力,此则分不满足,为满足故,方便进求,到已满足;

而未能究竟,分别众相,分别诸名,一切种说法得自在,此则分不满足,为满足故,方便进求,到已满足;

作者  | 2014-11-18 12:42:38 | 阅读(451) |评论(0) | 阅读全文>>

大方等如来藏经

东晋 北天竺三藏法师  佛陀跋陀罗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宝月讲堂,栴檀重阁。成佛十年,与大比丘众百千人俱,菩萨摩诃萨六十恒河沙,皆悉成就大精进力,已曾供养百千亿那由他诸佛,皆悉能转不退法轮,若有众生闻其名者,于无上道终不退转。其名曰:法慧菩萨、师子慧菩萨、金刚慧菩萨、调慧菩萨、妙慧菩萨、月光菩萨、宝月菩萨、满月菩萨、勇猛菩萨、无量勇菩萨、无边勇菩萨、超三界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香象菩萨、香上菩萨、香上首菩萨、首藏菩萨、日藏菩萨、幢相菩萨、大幢相菩萨、离垢幢菩萨、无边光菩萨、放光菩萨、离垢光菩萨、喜王菩萨、常喜菩萨、宝手菩萨、虚空藏菩萨、离憍慢菩萨、须弥山菩萨、光德王菩萨、总持自在王菩萨、总持菩萨、灭众病菩萨、疗一切众生病菩萨、欢喜念菩萨、餍意菩萨、常餍菩萨、普照菩萨、月明菩萨、宝慧菩萨、转女身菩萨、大雷音菩萨、导师菩萨、不虚见菩萨、一切法自在菩萨、弥勒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如是等六十恒河沙菩萨摩诃萨。从无量佛刹,与无央数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俱,悉皆来集,尊重供养。

尔时,世尊于栴檀重阁,正坐三昧而现神变。有千叶莲华大如车轮,其数无量,色香具足而未开敷。一切花内皆有化佛,上升虚空,弥覆世界,犹如宝帐。一一莲花放无量光,一切莲花同时舒荣,佛神力故,须臾之间皆悉萎变,其诸花内一切化佛结加趺坐,各放无数百千光明。于时,此刹庄严殊特,一切大众欢喜踊跃,怪未曾有,咸有疑念:今何因缘,无数妙花忽然毁变,萎黑臭秽,甚可恶餍?

尔时,世尊知诸菩萨大众所疑,告金刚慧:“善男子,于佛法中诸有所疑,恣汝所问。”

作者  | 2013-3-8 21:06:54 | 阅读(796) |评论(9) | 阅读全文>>

云何名为“四依法”?请听佛如是说

2012-5-4 19:02:58 阅读528 评论0 42012/05 May4

大宝积经卷第五十二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菩萨藏会第十二之十八 般若波罗蜜多品第十一之三

复次舍利子,云何菩萨摩诃萨依趣善巧?

舍利子,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故,于四依趣善能具足。何等为四?所谓依趣于义,不依趣文;依趣于智,不依趣识;依趣于了义经,不依趣不了义经;依趣于法,不依趣数取趣者。

舍利子,云何名为依趣于义,不依趣文?复以何等为文?为义?

舍利子,所言文者:谓诸世间诸法作用传习文词;所言义者:谓所通达出世间法。

所言文者:宣示可乐、布施、调顺、寂静言词;所言义者:谓所布施、调顺、寂静、决定了知、无朽坏智。

所言文者:诃毁 、生死、分别言词;所言义者:生死不染,彻见法性。

所言文者:称扬、赞叹 涅槃功德;所言义者。谓诸法性、涅槃、无分别性。

所言文者:随顺诸乘建立言说;所言义者:一理趣法,善通达智。

所言文者:宣说舍、离、诸所有法:所言义者:谓是三轮究竟清净。

所言文者:宣说律仪、身、语、意业、受持学处杜多功德;所言义者:身、语、意业皆不可得,不由加行尸罗清净。

所言文者:宣说忍受嗔、恚、裁忿、憍慢、傲逸,能行是忍名善丈夫;所言义者:谓善证得无生法忍。

所言文者:演诸善根发起精进;所言义者:无取、无舍、无住、精进。

所言文者:宣说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所言义者:灭尽定智。

所言文者:一切闻持诸慧根本;所言义者:不可说义。

作者  | 2012-5-4 19:02:58 | 阅读(528) |评论(0) | 阅读全文>>

【理即顿悟,   乘悟并消;事非顿除, 因次第尽。】

------因地见“性”,成佛“正因”-------

妙印 法师 敬撰

修行的次第:悟道、见道、入道与修道!

一、“悟,见,入”道,就是明心见性。“悟、见、入、”三,悟也罢,见也罢,入也罢,均属顿门!即:顿悟,顿见,顿入,都是顿然一下子,就在当下。如人在旷野,先闭眼良久,突然睁眼,此人则顿见:山河大地,花草树木,森林泉池,虚空白云,一切万物!一切万法,无不一时顿现!明心见性,亦复如是。吾等之真如本性,不离身心六根,说见,当下即见;说悟,当下即悟;说入,当下即入。没有任何次第可言,如暗室开灯,屋内杂物,一时顿现!若说:“见性是逐渐逐渐,一点一点,慢慢见到。”无有是处!

二、修道,修道就是悟后起修。见性之后,性,是般若之体,坚守自性,就是行般若波罗蜜多!行甚深般若波罗密多,就是悟后起修。因坚守自性,自性的无作妙力,就会发挥不知不觉、不可思议的巨大作用,那就是,将此人无始劫以来的“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蕴,照破,遣除,荡涤,直至归空,就是照见“五蕴皆空”,于是,度一切苦厄!五蕴破尽,六根互用,漏尽神通,无不自在,身在三界而不堕三界,超越轮回,然后,严净佛土,成熟有情,自利利他,穷未来际!由此可知,修道是一个渐破五蕴的过程,此乃也正是为什么要“悟后起修”的道理所在。

简而言之,悟道、见道、入道与修道,就是顿悟与渐修。简称,顿悟渐修,或顿悟渐修门。

入道是顿入,修道是渐修。比如做饭,先得到生米,如同先见道;淘

作者  | 2012-1-2 12:31:26 | 阅读(335) |评论(2) | 阅读全文>>

【引用】佛门亮剑!

2011-12-15 23:20:49 阅读516 评论0 152011/12 Dec15

佛门亮剑!

大佛顶首楞严神咒

最新设计《楞严神咒》,2米*1米  原创:妙印法师

  这幅《楞严神咒》彩图,敬请有智慧、有福报的同修放心祈请流通和供养吧!

此图的出世,无疑是对一切魔王乃至魔子魔孙,亮出了令之胆颤心惊的“宝剑”!

魔王当然,也不会善罢甘休。请读者耐心读完下面的内容。

此楞严神咒上方之“佛、菩萨、护法神相”群图,是用相机翻拍自【乾隆大藏经】经文前面的一幅图,大藏经里面,几乎每部佛经的前面都有这么一幅佛菩萨图,同样的这幅图,合起来,【隆藏】里面有数千张。

第一、站在左下方第一排的第一位和第二位,手里拿着伞盖的是北方天王,手里抱琵琶的是东方天王;第一排右边的第一位手里拿着宝剑的是南方天王,手里拿着明珠、握着蛇的是西方天王。

第二、此佛菩萨护法神图,是为了衬托“楞严神咒”之威德,而布置在神咒上方的。为了顺应“天圆地方”之自然规则,我们把翻拍的“图”的四角磨成了圆形。形成了一幅椭圆形的佛菩萨护法神图。

第三、在抹去四角的时候,只有站在最边上的两位护法神的身相,略有覆盖,但不影响整体效果。其余的佛菩萨相,与原图完全一致,几乎没有受损。

第四、请读者注意:这幅图里面的佛像,仅仅只有一尊,就是中间的释迦牟尼佛相,是绝对完整的。也就是说,根本不存在佛像被改成了半身像。

第五、其余的相,除了四大天王相之外,都是菩萨相。

第六、此图里面的菩萨相,除了第一排是“完整的全身像”,第二排,第三排,直到最后一排,都是菩萨的“半身像”,有的仅仅是一幅“头像”,就像现在的一寸照片,都不是全身像。

作者  | 2011-12-15 23:20:49 | 阅读(516) |评论(0) | 阅读全文>>

《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

【功德摘要】

. 【咒安於宅中,得大富贵、儿女聪明、灾祸消灭、神鬼护持】

善男子此文殊师利童子八字大威德力陀罗尼。若有国王王子妃后公主。及诸宰辅并凡庶类等。能书写此咒安於宅中。其家即得大富贵饶财常富。儿女聪明利智辩才。巧计相貌端严具好。人所爱乐。所出言音。眾人所奉施行无违。象马畜类悉盛成群。奴婢宝货受用无尽。宅中灾祸自然消灭。善神护宅人福强盛鬼神无嬈。设有鬼神皆是有福之鬼。皆护其人不求人短。

. 【过去无量百千恒河沙诸佛所说】

  此八字大威德陀罗尼者。乃往过去无量百千恒河沙诸佛所说。為拥护一切行十善国王。令得如意寿命长远。福德果报无比最胜。诸方兵甲悉皆休息国土安寧。王之所愿常得增长。

. 【如佛现在处世无异】

  此陀罗尼能大利益。怜愍一切有情诸眾生故。能断诸三恶道。能為一切作法。如佛现在处世无异。  

. 【文殊菩萨,自变八字神咒】

  此是文殊师利菩萨自身。為利诸眾生故。自变其身為八字咒神像。能满一切有情意乐等事。

. 【灭四重五逆等罪】

  若人能暂闻忆念此陀罗尼者。即能灭四重五逆等罪。

. 【十地菩萨、一生补处菩萨,不能夺其福德】  

  何况常念诵者。设使一切诸天有大福德。 及十地一生补处。於中二大威力人。亦不能夺其福德。所作事业不能為障持八字人福。何况餘小天人。

作者  | 2011-12-11 18:42:29 | 阅读(361) |评论(0) | 阅读全文>>

大宝积经卷第十六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净居天子会第四之二

复次,金刚摧,菩萨梦中自见被缚将杀,此菩萨 魔业增盛非业障。彼应修无碍定修于慈心,以此净除业障,此菩萨是见六地初地。若梦被系在死尸中,是见五地;若被缚至亲里围绕是六地;是魔业,不勤修初地羸劣,为无上道应修增上进。

复次,金刚摧,菩萨若梦中自知在刀中,此菩萨是初地五地,多恶知识多艰难,应静,无忿怒无障碍心,一向勤利他人,以此净除业障,前曾在上位恼乱持戒人。见人持种种刀,自见在中,此菩萨初地见;若见人持一刀在中是第二地;见捉杖在中,是见三地;若见捉石在中,此见四地;见在 空手众中住,是五地除魔业。

复次,金刚摧,菩萨梦自见在空中,此菩萨在信地,得无生法忍。此菩萨诸天所念,应修好威仪,应常修精进,劝发 众生求无上道,不应常住一处,如是清净此菩萨是初地七地,见处处地。若见虚空中行施,此是初地;若空中见仙人,此见第二地;若见沙门,此见第三地;若见龙第四地,若见天第五地;若见梵天是第六地,若见菩萨 如来,是第七地除魔业。

复次,金刚摧,菩萨若梦中自见捉炬,应勤修明慧,此菩萨是初地五地。此菩萨应不顾身命不观饮食,应行禅不生疑悔。如是趣向,住初地乐修对治;住二地乐修禅;住三地乐修慈;住四地乐修悲;住五地乐修舍。住初地应修念 佛为明见;住二地应修放解;住三地应修闻;住四地应修持;住五地应修空;如是应得明。

复次,金刚摧,菩萨若梦中见菩萨逾宫出,此菩萨初地六地处处见,增加精进得不退转,在菩提记界疾

作者  | 2011-9-2 8:59:01 | 阅读(577) |评论(0) | 阅读全文>>

真修行人,欲知菩萨所行相貌,请听佛如是说,

2011-9-2 8:39:47 阅读785 评论0 22011/09 Sept2

大宝积经卷第十五

西晋三藏   竺法护  译

净居天子会第四之一

如是我闻。一时 ,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 菩萨比丘众六万人俱,皆悉住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诸 声闻众所知识。尔时, 世尊于中食后,入于三昧。此三昧威神力故,震动三千 大千世界。

时,诸释梵天、护世四王等,来诣佛所,到已,头面礼足,在一面立,合掌向佛。以此三昧威神力故,尔时净居天. 欢喜天子. 善欢喜天子. 大欢喜天子. 贤欢喜天子. 善受天子. 兜率陀天. 自在天. 大自在天. 一切诸天. 大众净居天等,各诣世尊所,头面礼足 ,在于一面,一心而住。

尔时,净居天众白世尊言:“大德世尊!菩萨所行相貌,摄受诸法,过去诸佛之所说者,唯愿演说,分别显示,为利益安乐多 众生故;怜愍世间、利安 天人;为未来诸菩萨,于 如来般 涅槃后,闻此法者,生欲乐心,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实自知,不生疑悔,究竟安住不放逸行,值遇于苦,不生退转。”时,净居天众及兜率陀天,向于世尊,说是语已,默然而住。

时,有天子名金刚摧,为诸天众,请于世尊。而说偈言:

  百福德满故问此  人天敬爱故问此

  住不放逸故问此  多众医王故问此

  无过法句愿显说  诸音最胜世明慧

  能断百千诸疑悔  能放众明故问此

作者  | 2011-9-2 8:39:47 | 阅读(785) |评论(0) | 阅读全文>>

《楞严经》简介(2014新版)

2011-7-24 22:01:00 阅读1336 评论3 242011/07 July24

《楞严经》简介

妙印 法师: 敬撰

——2014年5月为最新修订版——

说明:旧版2010年修订版《楞严经》简介至此作废,凡是见此说明者,希望删除旧版,参考2014新订版。

一、《楞严经》是娑婆世界一切众生,明心见性,快速成佛的第一经。

文殊菩萨在此经中说:“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于闻中入。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过去诸如来,此门已成就;现在诸菩萨,今各入圆明;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文殊从中证,非唯观世音。”

又说:“成就涅槃心,观世音为最,自余诸方便,皆是佛威神,即事舍尘劳,非是常修学,浅深同说法。”

又说:“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愿加被未来,于此门无惑,方便易成就,堪以教阿难及末劫沉沦,但依此根(耳根)修,圆通超余者,真实心如是。”

七佛之师,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当知,三藏十二部,般若波罗蜜多第一。行深“般若波罗蜜”,也就是“真如三昧行”。而般若波罗蜜之体,就是六根的“根性”。所谓的根性,总说是一个,即是佛性,即是阿赖耶识,即是身内真如,还有很多其他的名字;若依六根来分,根性:在耳叫闻性(或耳识),在眼叫见性(或眼识),在鼻叫嗅性(或鼻识),在舌叫味性(或舌识),在身叫触性(或身识),在意叫知性(或意识)。总之,总说是一,分说是六。名字虽多,但始终是说同一个东西-----即真如自性。

从理论上讲,在六根的任何一根,修“根性”定,都是修“自性本定”,都是在修般若波

作者  | 2011-7-24 22:01:00 | 阅读(1336) |评论(3) | 阅读全文>>

为何菩萨应学般若波罗蜜多?

2011-4-17 13:57:15 阅读518 评论1 172011/04 Apr17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三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  奉诏译

初分学观品第二之一

  尔时,世尊知诸世界,若天魔梵、若诸沙门、若婆罗门、若健达缚、若阿素洛、若诸龙神、若诸菩萨摩诃萨众住最后身绍尊位者、若余一切于法有缘人非人等皆来集会,便告具寿舍利子言:“若菩萨摩诃萨欲于一切法等觉一切相,当学般若波罗蜜多。”

时,舍利子闻佛所说,欢喜踊跃即从座起,前诣佛所顶礼双足,偏覆左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欲于一切法等觉一切相,当学般若波罗蜜多?”

  佛告具寿舍利子言:“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应以无住而为方便,安住般若波罗蜜多,所住、能住不可得故。

  “诸菩萨摩诃萨应以无舍而为方便,圆满布施波罗蜜多,施者、受者及所施物不可得故。

  “诸菩萨摩诃萨应以无护而为方便,圆满净戒波罗蜜多,犯、无犯相不可得故。

  “诸菩萨摩诃萨应以无取而为方便,圆满安忍波罗蜜多,动、不动相不可得故。

  “诸菩萨摩诃萨应以无勤而为方便,圆满精进波罗蜜多,身心勤、怠不可得故。

  “诸菩萨摩诃萨应以无思而为方便,圆满静虑波罗蜜多,有味、无味不可得故。

  “诸菩萨摩诃萨应以无著而为方便,圆满般若波罗蜜多,诸法性、相不可得故。

  “复次,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安住般若波罗蜜多,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应圆满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是三十七菩提分法不可得故。

  

作者  | 2011-4-17 13:57:15 | 阅读(518) |评论(1) | 阅读全文>>

查看所有日志>>

 
 
 
 
 
 
 
 
留言列表加载中...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

登录  
 加关注